生活中,看似普通的腹泻、呕吐,其实可能是霍乱、痢疾甚至伤寒的征兆,肠道传染病常常伪装成"吃坏肚子"的现象,尤其在夏季、聚餐季高发,重则威胁我们的生命。让我们一起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知识,掌握这些知识,别让美味变成健康隐患。 一、什么是肠道传染病? 肠道传染病是由细菌、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消化道感染,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、水或接触传播。常见疾病包括: 细菌性:霍乱、细菌性痢疾、伤寒、副伤寒等 病毒性:诺如病毒感染、轮状病毒腹泻(婴幼儿高发)等 寄生虫性:阿米巴痢疾、蛔虫病等 二、主要传播途径 “粪-口”传播: 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源、食物、手或物品,他人接触后经口感染。 食物/水污染: 生吃未洗净的瓜果、海鲜(如生蚝)、未煮熟的肉类(如刺身、半熟蛋)。 饮用生水或未经消毒的奶制品。 接触传播: 接触患者呕吐物、粪便后未彻底洗手,或共用毛巾、餐具。 三、典型症状 腹泻(水样便、黏液便或血便) 腹痛、恶心、呕吐 发热、乏力,严重者可出现脱水(口干、尿少、头晕) 儿童、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症状可能更重! 四、治疗指南:科学应对腹泻呕吐,避免误区和并发症 治疗核心原则: 对症治疗:缓解症状(如腹泻、呕吐、发热):(1)止泻药(如蒙脱石散):适用于水样泻,但细菌性腹泻初期慎用(可能阻碍病原体排出);(2)止吐药(如昂丹司琼):严重呕吐时短期使用,儿童需医生指导;(3)益生菌:辅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(如双歧杆菌)。 病因治疗:针对病原体(细菌/病毒/寄生虫)选择药物。 预防脱水:重中之重,尤其是儿童和老人:(1)口服补液盐(ORS):WHO推荐配方,适用于轻中度脱水。用法:每次腹泻后补充一定量(儿童50-100ml,成人100-200ml),少量多次。(2)静脉补液: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时使用(如频繁呕吐、意识模糊)。 饮食调整: 推荐食物:稀粥、面条、香蕉(补钾)、苹果泥。 避免食物:高糖(果汁)、高脂、乳制品(急性期)、辛辣刺激物。 五、紧急就医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: 持续高热(>38.5℃超过24小时)。 频繁呕吐/腹泻导致无法进食、脱水。 便血或剧烈腹痛。 婴幼儿哭闹无泪、尿量明显减少。 六、关键预防措施 1. 个人防护“五要” 要洗手:饭前便后、处理食物前用肥皂+流动水洗手20秒 要煮熟:肉类、海鲜、蛋类彻底加热(中心温度≥70℃) 要分生熟:生熟砧板、刀具分开使用 要喝开水:不饮生水,桶装水选择正规品牌 要及早就医:腹泻伴发热、血便、脱水时立即就诊 2. 家庭预防“三注意” 注意消毒:患者呕吐物/粪便用含氯消毒剂(如84)覆盖处理 注意隔离:患者餐具、毛巾单独使用,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48小时 注意通风:每日开窗通风≥2次,每次30分钟
|